近日,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点“文学文化课程虚拟教研室”通过钉钉线上平台举行专题教研交流活动。会议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教授主持,语言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杨安主讲,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的160余名英语专业的文学文化类课程授课教师参加会议。

会上,虚拟教研室负责人曾艳钰教授总结了近半年来教研室开展的相关讲座、课程研讨以及与中西部高校的合作情况。曾艳钰教授重点就全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外语类一流金课在全国已评定的一流课程中数量上占比不高,实践类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在这一情况下,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进行了众多探索和尝试,于2020年启动了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她希望借此契机让与虚拟教研室成员分享学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经验与做法。

交流活动中,杨安副院长围绕“课程思政在英语专业文学文化类社会实践课程中的实施”,结合其所在的教学团队课程思政实践经验与具体案例进行分享。他表示,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教育观,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和方法。英语专业作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人文专业,其教学目的正是借助语言、文化的载体,实现人文知识、艺术潮流和思想的传承传播,为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服务,因而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他提出,文学文化类社会实践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要注重知识性与价值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同时坚持课程教学大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坚持课程所彰显的专业价值观。
他以湖南省一流社会实践课程《湖湘文化传承传播》中“穿越长沙历史步道:从近现代湖湘名人作品译介传播探寻中外文明互鉴交流之路”一课的课程思政设计为例,分享了其所在的教学团队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即一要找准契合点,精细打磨授课内容,在把握课程内涵价值观的基础上,细致审视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联的思政元素挖掘,并实现思政点和内容的合理融合;二要寻求落脚点,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为主的教学形式,推动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帮助受教育者对授课内容由感性认知转向理性分析,继而将内化的个体意识转化为外化的具体行为;三要激发共鸣点,有效连结教学载体,会同思政教育工作者、实践基地专家等群体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二课堂平台和载体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开发。
期间,来自贵州大学、同济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任教师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与主讲人展开交流互动。
近几年,我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郑燕虹教授和其主持的《中外比较文学专题研究》获评教育部首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团队和课程思政名师等荣誉;王兰老师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本科大学英语组特等奖;杨雨箫老师获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全国大赛英语专业组冠军。
编辑:徐雪
审核:杨安